阅读历史 |

第五百一十章 东林逆党袁崇焕!(1 / 1)

加入书签

能大慈大悲加特林,谁会乐意去搞什么低端火器?

自打一开始,朱由校就不觉得京师会是自己的基本盘,不是经过自己双手建设,不是经过自己的军队打下来的基本盘,那能叫基本盘?

朱由校又怎可能在百官经营百年的京师里,把自己的东西全部掏出来?

就连工匠,都觉得天子是恶人,任用奸佞而不是君子忠臣!

这让朱由校怎么去相信那京师里的人们?

李成梁上来了之后虽然大环境好了不少,可是李成梁是什么人?

那是个军阀!

可是这不代表着,辽地不能成为大明的军工厂!

正是万众一心时!

原主不过是喜欢玩玩木匠活,而且对朝政不太上心,更是对自己的奶妈有一点亲情观,就被传成了什么样?

更是和乳母乱来!

在这种情况下,谁又能真的做到完全无情,直接杀掉?

大字不识一个如何辩驳袁崇焕让袁崇焕无话可说?

大字不识一个,又如何让晚年的万历皇帝看重,并且亲自让西李抚养?

真的荒淫无度,有龙阳之好的话,那为啥天启帝是后宫的妃子多有怀孕而非客巴巴怀孕??

东林党是如何在万历年间的那一众党派之中迅速脱颖而出,独霸朝堂的?

可是关外不同!

这也是为何朱由校乐意让关外成为大明兵工厂的原因,一旦辽地大开发搞起来,辽民们就都有事儿干了!

都多大的人了?还听说听说的,没有亲眼见过亲身经历接触过就对一个人一件事下决定,是没脑子么?

平息了心头思绪,朱由校看着面前目瞪口呆却没有动作的袁崇焕,手指敲了敲桌面道:“袁卿,愣着干甚?去给朕准备纸笔啊!”

袁崇焕怕不是觉得自己这是一拍大腿,不经大脑思考就说出来的吧?

这丫的,该不会觉得这些古早期的火器想要改良很难吧?

不会吧不会吧?

袁崇焕就特么这么想的!

“袁卿,你可识得此物否?”

这话一出,袁崇焕顿时全身一颤,点头道:“老臣认识!自然是认识的!”

曹文诏那个蛮子手里就有一杆同款,袁崇焕哪能不认识?

听着这话,朱由校点了点头道:“认识就好,朕弄出来的!”

袁崇焕甩了甩脑袋,惊呼道:“啊?!”

天启帝手里的天启短铳是天启帝弄出来的,这也代表着护龙卫手里的长铳也是天启帝改良的!

生而知之者,就是这样不讲道理吗?

在京城里折腾折腾木匠活,拾掇拾掇手艺活,就能改进军器了?

工部那帮人,难不成都是酒囊饭袋吗?

这么多年下来火器越发花里胡哨,就是一点战斗力都没提升!

服了!

我老袁服了!

生而知之者不讲道理,老袁实在是没办法!

打不过就加入!更别提天启帝本来就是自己效忠的君王!

老袁一拍胸口道:“陛下!老臣马上来!”

“不过此事还需要等朕回到京师,召集百官细细拟定一个章程才可以,贸然上台新的法律法规,这是行不通的,袁卿你觉得朕说的可对?”

天启帝这一招,用的确实是狠!

更何况他隶属的团体,还是文人集团中战斗力最可怕的团体,东林!

身后有着财阀团体的东林,所能控制的力量足够让一个人登上神坛,也能够让一个人遗臭万年!

与东林为敌,有何惧哉?

大丈夫当争名,可不该是辜负了身后那些寄予厚望给自己的百姓们的名!

读书人没有任何实践,乍一登场就是一地主官,他们该如何去治理他们的地方?

读书人从来没有见过杀戮,一入军队担任监军将官就可对一军指手画脚,他们又如何能够了解他们所做的决定究竟对是不对,会不会葬送那些信任他们,那些在他们的命令下慷慨赴战的将士?

这对吗?

这不对!

可是同样的,莫非乡野老农没有将他们的一生心血付诸在农事上?莫非将士们没有将一生心血用在武事之上?

为何文人们轻飘飘的一句按兵不动,就能让麾下的大军们对友军袍泽的激战视若无睹,不去救援?

这些人当官只为了雪花银,那他们当官不就是欺上瞒下阿谀奉承?

这些,都是错误的!

都需要否定!

都需要纠正!

大明朝的考察制度力度还是不够,毕竟光靠着东厂和锦衣卫,不足以督察天下!

御史更加不行!

那就是再额外弄出来一个部门,就负责监督天下!

就让他们去民间,采风!

此时的袁崇焕已然觉得自己是大明朝的纠错能手!

自己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错误继续在大明的土地上繁衍成长,因为这种错误,本就不该存在!

古来圣贤有多少顾忌骂名的?

孔夫子被人骂丧家犬,孔夫子还不是成为了千古圣人?

朱熹也有过扒灰的绯闻,可是朱熹还不是成为了圣人?

我袁崇焕不过是想要天下读书人,奉行王阳明的行知合一,奉行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!

我有错吗?

我没错!

只要这种制度推行下去,只要维持住十年,天下的老百姓,天下的读书人,没准就会敬仰自己!

为什么?

因为我袁崇焕就是这条道走出来的!

今儿个我袁崇焕就是要当这个东林逆党了!

如何?!

自己的这个倡导,未尝不是给了天下读书人一条新的出路!

因为这些部下们,实在是太棒了,给上位者省了多少事啊?

袁崇焕昂首挺胸,在门槛外转过身来,朝着朱由校坐着的方向恭恭敬敬拱手道:“老臣代表天下的所有读书人,谢过陛下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